峨眉地蜥

Platyplacopus intermedius   Stejneger
   

  194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头背鳞片正常;体背被覆起棱大鳞,排成纵行;体侧被粒鳞;鼠蹊孔每侧2个,偶有3个者。
形态 全长雄性(61 + 173) mm,雌性(58 + 162) mm。
头长大于头宽,吻部渐窄而末端钝圆。吻鳞宽大于高,从背面仅可见其上缘;额鼻鳞1枚,略呈六角形,其前缘多呈弧形;其后为一对楔形前额鳞,彼此相切较多;额鳞六角形,窄长,位于左右眶上鳞之间;眶上鳞每侧前后4枚,其中中间2枚最大,最后一枚甚小,最前一枚极小,有时是粒鳞甚或缺失;眶上鳞外缘为一列4-5枚细窄的睫鳞组成上睫脊,上睫脊与眶上鳞之间嵌有一列细小的粒鳞;额鳞之后为一对额顶鳞,彼此相切甚多;再后为一对顶鳞,是头背最大的鳞片,其后缘平切或略呈弧线,其间嵌有一枚较小鳞片;顶鳞外侧缘切3-5枚鳞,前枚最大,其余较小,但大于邻近的粒鳞;顶鳞与额顶鳞4枚鳞片中央围有1枚顶间鳞,有的标本(如 CIB 川 1018)可见顶眼位于其中央,顶间鳞与左右顶鳞后缘之间嵌人的1枚小鳞常相切或不切。头侧的大鳞由前向后依次为鼻鳞、颊鳞、眶前鳞与眶后鳞。鼻鳞略呈菱形,鼻孔开于其中央下缘靠近上唇鳞,开口向后外方;菱形鼻鳞的前半较大,楔人吻鳞上缘与额鼻鳞前外缘之间,后半楔人第一上唇鳞上缘与前颊鳞前缘之间;左右鼻鳞在吻鳞上方吻背相切甚多,个别标本其间介一小鳞(CIB296, 2013)或不相遇(CIB 川 1345);有的标本在鼻孔上方由鼻鳞分化出一极小的鳞片(如 CIB56057, 2013等)。鼻鳞之后为2枚颊鳞,后颊鳞大于前颊鳞。眼位于头侧约为鼻孔与耳孔之间的中部,大小适中,不特别突出,瞳孔圆形,下眼睑被鳞,眼的前与后有较小的眶前鳞与眶后鳞各若干枚,在眼前角下方、后颊鳞与眼正下方较高而具棱的上唇鳞之间有一较大亦具棱的眶前下鳞。眼与耳孔之间被覆粒鳞,耳孔较大,小于眼径,竖立半圆形或略近椭圆形,有1-3枚细窄鳞片围绕于耳孔前缘
上半部,耳周其余都是粒鳞;外耳道略下陷,鼓膜位于浅表处。上唇鳞5-7枚,以6枚最多,位于眼正下方的一枚最大且高,上部具棱。头腹前端为一馒头形的颏鳞;下唇鳞每侧5-6枚;颔片4对,由前向后渐次增大,前面的1-2 3/4 对颔片左右彼此相切,其后的颔片左右分开不切;头腹其余都是排列整齐、竖横成行的平滑而略凸起的小鳞,向后逐渐过渡为颈腹较大、游离缘中央尖出的棱鳞;有领围,游离缘有鳞8-11枚。躯干背面有覆瓦状排列的起棱大鳞6纵行,中央两纵行之间通常还嵌有一行较小的棱鳞,一部份标本躯干前半往往嵌有两行棱鳞;体侧被覆粒鳞与较小的棱鳞;躯干腹面有覆瓦状排列的大鳞6纵行,两侧最外行多有弱棱,中央4行平滑,鳞片游离缘中央尖出。四肢较纤弱,前后肢贴体相向指趾超越较多;指趾细长,各指趾末节较近端各节为细,其基部尤为侧扁,与近端各节略呈一弓角;指趾均具爪,爪位于背腹两枚鳞片之间;第四趾趾下瓣23-30枚。上臂前外侧被覆起棱大鳞,后内侧及腕关节内侧被粒鳞;前臂外侧被较大棱鳞,内侧被平滑鳞片;股前侧被大鳞,背侧者起棱而腹侧者平滑,股后内侧 与膝关节内侧被粒鳞;胫外侧被较小棱鳞,内侧被平滑鳞片,其中一行特别宽大。泄殖肛孔横裂,肛前鳞中央一枚最大,两侧各有1 (2)枚较小。尾圆柱形,约为头体长的2倍左右,基部略膨大,末端尖细,被覆起棱大鳞,排列成环,但不分为节。有鼠蹊孔,成体与幼体均可见到每侧2(少数为3)个。
液浸标本背面暗褐色,腹面浅褐色到黑褐色。头背暗褐色,吻端浅褐,头腹灰褐色。四肢背面暗褐色或棕褐色散有疏密不等的黑斑,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尾背面暗褐色,腹面浅褐色,有的标本尾基背腹都是暗褐色。
查看标本 四川:峨眉山4 ♂♂20♀♀5J (CIB 296, 375, 388, 461, 1017,2013, 2031-2032, 2035-2038, 2044-2047, 川 038, 川 1004、川1018, 川 1030,川1345, 570232、595239、595240、610012、610013、639197-639198, 639228),洪雅1♀(CIB 715018),南川1♀(CIB 56149),理县1♀(CIB 1006),汶川2早早(CIB 56057, 561387),地址不详2♀♀(CIB 139, R012)。贵州:雷山2♀♀1J (CIB 63 II 5037、63 II 5124、63 II 5257),兴义1J (CIB 63 III 5101)。

生物学

CIB 56149于4月30日晚上采于海拔727m的田埂干草上。中国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本种其他标本多采于海拔650m (CIB 63 III 5101)到1300m (CIB 63 II 5257)的丘陵或山区林下落叶及乱石堆中或草丛中。据《贵州爬行类志》记本种采于海拔313m(赤水复兴)到1650m(兴义捧鲜)。食物以昆虫为主。卵生。

海拔范围

据《贵州爬行类志》记本种采于海拔313m(赤水复兴)到1650m(兴义捧鲜)。

国内分布

据目前资料,本种仅分布于我国西南区。四川(峨眉山、洪雅、南川金佛山、宜宾、理县、汶川)、贵州〔雷山、兴义(巴结、捧鲜)、赤水(复兴)]、云南
[昆明(Schmidt, 1927: 492) ] 。